內蒙古加快煤礦重組、科學調整,煤炭工業十年來成為工業發展的火車頭,助力自治區經濟增速連續八年全國第一。
10年的煤礦重組、科學調整,讓神華寶日希勒能源公司這個地方小型煤礦實現跨越式發展:產量增長十倍多、年產值增加39倍。
公司董事長蔣文化:“今年我們又提出了打造綠色礦山,把露天礦建成綠色的世界一流的露天礦典范。”
十年間,內蒙古全區煤炭總產量2009年躍居全國首位,去年,生產原煤、銷售煤炭分別達到近10億噸,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速達26.1%,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7.1個百分點。
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王進國:“全年我區煤炭行業主營業務收入2669億,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的百分之二十二。”
堅持加快經濟轉型,堅決淘汰落后產能,延伸產業鏈,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烏海來說,意義更為重大。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投巨資建設焦爐煤氣節能減排項目,全部投產后,每年可消化利用30億立方米的焦爐煤氣,生產約23萬噸液化天然氣等產品。
公司副總經理孫慧君:“焦爐煤氣進了我這個系統里后就不出去了,雜質我都固化了,都處理掉了,所有氣態的東西,所有的成分都利用了。”
一方面,完善產業鏈條,形成集原料供給、生產加工、廢棄物綜合利用、配套項目建設為一體的縱向產業一體化。另一方面,著力促進產業融合互促、產業鏈相互銜接,實現橫向產業一體化,發展精細化工。如今,煤焦化工、氯堿化工兩大國家級基地建設初具規模,形成能源、化工、建材、特色冶金等多個產業鏈條。從依賴煤炭資源到依托煤炭資源,烏海市經濟結構多元發展、多極支撐,上半年,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4.8%。
烏海市委副書記、市長侯鳳岐:“我們現在的主要經濟指標,比如固定資產投資、工業增加值的增長、GDP的增長速度、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大致處于自治區前列水平。”
注重科學發展初顯成效,各類安全生產事故銳減。隨著煤炭產業準入門檻提高、煤炭企業整合重組加快,內蒙古煤炭工業開始步入規模化、集約化、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。
(來源:國際煤炭網 2012年08月08 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