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我國已建成千萬噸級煉廠22座,其中百萬噸級乙烯產能基地8座。2013年,我國煉油能力為7.1億噸,乙烯產能達1788.5萬噸,僅次于美國,居全球第二。從產業規模來看,中國已躋身石化大國行列。近年來,國內乙烯產能增速逐漸放緩。2005年,全國乙烯產能為788.5萬噸,2010年升至1512.5萬噸,產能增長91.8%。2013年與2010年相比,產能增長276萬噸,漲幅僅為18.2%。
“未來3年至5年,我國化工增速將由7%下降到5%左右。國內乙烯產能建設放緩,未來新增產能主要來自新型煤化工領域。”8月27日,第十八次全國乙烯年會發布調研報告,分析展望中國及全球石化行業態勢。2014年全球乙烯項目以石腦油及輕柴油為原料的比例為49.6%,較2013年下降了0.6個百分點;中東地區重質原料比例有所提高;亞洲地區重質原料比例仍處于下降通道。預計在2017年左右全球乙烯產業將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高峰。
近幾年,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,2012年以來,國內石化市場需求縮水。2014年,全球有4套新建大型乙烯裝置投產,全年新增產能640萬噸/年,其中美國乙烯擴能增加產能超過150萬噸/年;中國有4套煤制烯烴裝置投產,新增乙烯產能115萬噸/年。預計到2020年,全球甲醇制烯烴的份額將達到20%,其中煤制烯烴約占16%。預計到2020年,國內乙烯行業長期保持產能增長高于需求增長的態勢。
產能過剩、原料價格居高不下、進口低價產品沖擊等多重因素交織,逼迫國內多家石化企業采取短停消缺手段降低運行成本。根據全國乙烯工業協會對國內22套乙烯裝置的函調,2012年起,先后有11家石化企業對裝置進行停產檢修。其中,吉林石化、上海石化各一套老舊低效裝置永久關停。
據全國乙烯工業協會預測,受煤制甲醇、甲醇制烯烴工藝商業化及頁巖氣工業革命影響,傳統石腦油制乙烯競爭力減弱,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乙烯產能建設增速。2016年,國內將僅有180萬噸新建乙烯產能采用傳統石油法工藝。與此相比,未來5年,在我國新建的1000萬噸乙烯產能中,超過60%將采用煤化工工藝。
未來中國乙烯產能增加主要依賴煤化工,蒸汽裂解路線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。2020年前中國新建的乙烯產能以甲醇制烯烴為主,預計2015~2020年間煤制烯烴將新增乙烯產能519萬噸/年,預計到2020年,國內乙烯產能將達到3560萬噸/年,當量需求在4760萬噸/年左右。據了解,由于甲醇制烯烴裝置建設的快速發展,未來其在國內所占份額快速提高,預計到2015年甲醇制烯烴的份額將達到14%,比2013年提高9個百分點,其中煤制烯烴約占11%。